2022-05-23 |
[2022]第5期 |
主办:漯河职院纪检办公室 |
【廉政文化】
●说文解字--字说清廉“拒”
●历史上的中原廉吏--薛瑄:无鱼水自清 切莫厌清贫
1.说文解字--字说清廉“拒”
本义解读
拒,形声字。从手,从巨,指不要任何东西。拒,动词,“巨”义为“包罗万象”、“任何事物”。“手”和“巨”联合起来表示“用手抵住任何事物“、“不拿任何物品”。
本义指不要任何来西。也指抗击对方,抵制于安全距离,有拒绝之意。有典放于成龙“立檄拒礼”,也有张齐贤“拒仆为官”的故事。
古话清廉
张齐贤是宋代著名政治家,对北宋初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张齐贤为官始终以忠诚为己任,提奖寒门隽士为国效力,身边许多有德有义、有勇有谋的人都得到了提拔。
有一天,张齐贤家中一位仆人泪水涟涟地跟张齐贤说:“我待在您身边的时间最长,那些比我来得晚的人都被您提拔封官了,我却只是家里的一名仆人……”
张齐贤提起三十年前家宴上,该仆人盗银器的事情,他顿时脸红语塞起来,最终,张齐贤给了他三百吊钱,让他选择了离开。
关于“拒”的典故还有很多,如公孙仪拒鱼、杨震拒金等等。能拒,是一种智慧。拒绝诱惑,使杜绝了贪欲的滋生。这是对人意志的考验。拒,不是退,而是一种人格的前行。
唯有学会拒绝,才会拥有“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环;唯有学会拒绝,才会拥有“尔以夜昏可纳,吾将暗室不欺”的明月清泉。领导干部要学会拒绝,做到严格自律,摆脱诱感吸引,时刻注意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断增强自身的自控能力,牢固构筑思想道德防线,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
2.历史上的中原廉吏--薛瑄:无鱼水自清 切莫厌清贫
有雪松还劲,无鱼水自清。
沅州银似海,岂可忘清贫?
这首诗出自明代薛瑄笔端。薛瑄(1389—1464)祖籍偃师,字德温,号敬轩。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薛瑄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大理寺卿、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天顺八年(1464年)去世,赠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谥号文清。
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其学传至明中期,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
薛瑄出身书香之家,生性聪颖。1403年,薛瑄的父亲任荥阳县教谕时,河南布政司参政陈宗问前来巡视,在船上偶有感触,随口吟出“绿水无忧风皱面”,但一时想不出对句,便求教于在场官吏,结果无人对得上来。父亲回家将此事告诉薛瑄,他思索便道出“青山不老雪白头”。陈宗问得知后,很是惊奇,便来到薛家,看了薛瑄不少的诗文,连称他才学出众,能成大器。
1420年,薛瑄参加河南全省乡试,考中了庚子头名解元;翌年,又赴京师参加了全国会试,登甲榜赐进士及第。从此便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
薛瑄从宣德三年(1428年)开始,到天顺元年(1457年),做官25年,大多执掌法纪,如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和大理寺卿等。他刚直不阿,严于律己,勤廉为官,被誉为“光明俊伟”的清官。
1428年,明宣宗重整风纪,薛瑄被任命为广东道监察御史,并监湖广银场。湖广银场即沅州银场,辖湘西十余县二十多处银矿,有民夫五十余万人。这里多年管理混乱,贪污成风。薛瑄深知责任重大,他以唐诗“此乡多宝玉,切莫厌清贫”自警,还在府门悬挂告示:“有雪松还劲,无鱼水自清。沅州银似海,岂可忘清贫?”薛瑄明察暗访,承办要案,对贪污受贿者革除官职,依法严惩,使银场秩序井然。他在任三年,未回过一次家。离任时两袖清风,他在诗中写道:“莫言白笔(代称自己)南征久,赢得归囊一物空”。
薛瑄为官清廉,任监察御史5年,才在京城买了两间小屋。南墙无窗,昏暗阴潮。儿子薛淳找来一辆破马车,拆掉辕木,以中间方格为窗棂,在墙上掏洞,给墙装上了一个窗户。薛瑄赞赏儿子,提笔写下《车窗记》:“吾之屋,可谓陋矣。然安之而忘其陋,居虽小而心则大也。”
1441年,薛瑄就任大理寺少卿,参与刑狱案件审理。身为司礼太监、把持朝政的王振,派太监袁诚拉拢薛瑄,送精致檀香木扇子。薛瑄以唐德宗宰相陆贽拒收马鞭之类的故事给予拒绝。朝中重臣杨士奇见薛瑄性情耿直,担心被王振怪罪,便劝他前往王府道谢。薛瑄正色回答道:“安有受爵公朝,谢恩私室之理?吾不为耶。”他在审理一起指挥使之妻被告毒害亲夫案时,发现其中冤情:指挥使的死与其妻无关。因案涉王振侄子,王振设计诬告,将薛瑄下狱定死罪,后王振担心引起民愤,加上群臣求情,薛瑄才得以免罪释放。
薛瑄为官不但清廉律己,而且勤政爱民。他说:“为政以爱人为本。”“做官者,虽愚夫愚妇,皆当敬以临之,不可忽也。”“爱民而民不亲者,皆爱之不至也。”(见《读书录》)他深刻阐明了爱民、养民、让民众富庶起来的重要性。他说:“财出于民,费用广则财不足;财不足则赋敛重,赋敛重则民穷;民穷则力竭,力竭则本摇矣。”(见《从政名言》)。
薛瑄明确提出了“实学”的概念。他说:“人于‘实’之一字,当念念不忘,随时随处省察于言行居处应事接物之间,心使一念一事皆出于实,斯有进德之地。”又说:“为学不在多言,亦顾务行如何耳!”他在强调行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肯定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如:“知理而行者,如白昼观路分明而行,自无差错;不知理而行者,如昏夜无所见而冥行,虽或偶有与路适合者,终未免有差也。”(以上均见《读书录》)薛瑄倡导“实学”,并亲躬践行,其学说被时人称为“笃实践履之学”,其人被誉为“实践之儒”。
薛瑄的文学作品有散文、杂文等260余篇,诗歌1570首。对于诗文写作,他曾讲道:“凡诗文出于真情则工,昔人所谓出肺腑者是也。故凡作诗文,皆以真情为主。”(见《读书录》)就是说,凡是发自肺腑的、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才能算得上是好作品。他强调,有了高深的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清代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价薛瑄:“大致冲淡高秀,吐言天授,往往有陶(陶渊明)韦(韦应物)之风。盖有德有言,瑄足当之。”薛诗中不乏名篇、警句,如:“庶官务割剥,不念远人穷。”“夜深风雪响侵门,绣被熏来睡正温;忽念中林有樵者,独惭余暖未能分。”“宦情似水年来淡,乡思如旌日自悬。”
1464年7月19日,薛瑄生病床上,他自知命将休也,便提笔写诗:“土炕羊褥纸屏风,睡觉东窗日影红。七十六年无一事,此心唯觉性天通。”“通”字没写全,便与世长辞。次年,朝廷颁下《奉天诰命》,封薛瑄他为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谥号“文清”。薛瑄著作有《读书录》《理学粹言》《从政名言》《策问》《读书二录》等。其中《读书二录》是集薛瑄理学思想大成的代表作。
后世学者评价薛瑄:“出处大节,光明峻洁,于富贵利达泊如也,接人无大小众寡,凛然生死利害不能动也,时呼为薛夫子。”
信息来源: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