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纪检监察审计处
网站首页|部门简介|领导讲话|通知公告|工作动态|廉政建设|法规制度|警钟长鸣|专题活动|信访举报|学校首页
· 漯河职院组织召开2022年党风...
· 温馨提醒
· 温馨提醒--风清气正迎新年
· 2021年中秋国庆节廉政提醒
· 杜绝酒驾!珍惜生命!从我做起!
 

 

请输入要搜索信息的内容!

举报电话:0395-5983629,5983529

举报信箱:lhzyjjb@126.com

通讯地址:漯河市大学路123号

 

 
工作动态
清风职院2022年第17期
2022-10-24 10:50   审核人:

说明: 说明: wps1

2022-10-13

[2022]第17期

主办:漯河职院纪检办公室

【廉政文化】

●《成语话廉》|忠言逆耳

● 历史上的中原廉吏|“三不留”尚书——毛昶熙

1.《成语话廉》|忠言逆耳

释义

逆耳:不顺耳,不中听。诚恳劝告的话,往往让人听起来不舒服。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故事

比干是商朝最高的政务官“少师”。因为不满纣王无道,多次向纣王进谏:“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不从且死,忠之至也。”他冒着灭族的危险,连续三天进宫抨击纣王的过错。纣王无言以对,恼羞成怒:“你为什么这样坚持?”比干说:“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纣王又问:“何为大义?”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纣王听到这里勃然大怒:“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罢,命人对比干剖胸取心,比干毫无惧色,慷慨就戮。

评析

自古有言:“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皆源于人性的弱点喜听褒奖,不喜听针砭时弊的话。时至今日,人们仍摆脱不了人性的这一弱点。现当今社会,官本位仍在作祟。君不见,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官当久了,离群众远了,自我感觉良好,滋生了高人一等的特权思想。他们听不进真话,尤其是批评的话,喜听奉承之言,习惯被人溜须拍马,而不管孰真孰假、孰利孰弊。他们并不知道已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忠言虽逆耳,却能针对痼疾一语中的、促人警醒;良药虽苦口,却能治愈顽疾、强身健体。“从官重恭慎,立身贵廉明。”党员领导干部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放弃官本位意识,破除特权思想。要常常重温毛泽东同志当年说过的一句话: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只有丢掉唯我独尊的不合时宜的想法,才能放得下架子,走到群众中去,也才能听得进忠言、咽得下良药。要常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虚心向群众请教,集思广益,了解群众的所思、所需、所求。

2. 历史上的中原廉吏|“三不留”尚书——毛昶熙

IMG_256

毛昶熙(1817-1882年),字煦初,清末武陟木栾店(今武陟县城)人,毛树棠之子,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咸丰十年(1860年)以左副都御史衔,在籍办团练围攻捻军。次年任内阁学士。同治元年(1862年)随僧格林沁在鲁、豫、鄂、皖等地镇压捻军,授礼部侍郎。后调吏部、户部,授左都御史。同治八年兼署工部尚书,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行走。十一年改任吏部尚书。十三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光绪八年(1882)任兵部尚书。

亏人是祸 亏己是福

毛昶熙在私塾读书时,他的父亲毛树棠教育他说:“从小做人,休坏一点。覆水难收,悔恨已晚。贪财之人,至死不止,不义得来,付与败子。都要便宜,我得人不。亏人是祸,亏己是福。”因此,毛昶熙从小便知道,大丈夫一生要以廉耻为重,说好话,存好心,行好事,近好人。

刚正不阿 弹劾贪吏

咸丰五年(1855年),毛昶熙迁御史,转给事中。这时候已经天下大乱,中原有捻军起义,南方有太平天国起义。毛昶熙屡屡上疏论军事吏治,弹劾步军统领联顺徇私废治,联顺被罢官。毛昶熙一时名望很高。在古代,弹劾贪官污吏都是公开的,弹劾者首先要能够做到自己正直清廉,才能够立得住足,毛昶熙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自然有弹劾贪污官吏的底气。

雄韬伟略 大办乡团

咸丰十年,毛昶熙上任督办河南团练后,首先对战争的全局进行规划,显示出一位军事家具备的才能。

在《清史稿》中留下了他制定的十二条军规:“筑堡寨,扼要隘,择首事,选团丁,筹公费,互救援,定约束,申号令,公赏罚,诘奸究,旌忠义。”在向朝廷汇报自己如何治军的同时,毛昶熙称“并疏陈调练民勇苦累之弊,亟宜改办乡团,以纾民力。”毛昶熙的十二条军规以及改调练民勇为改办乡团的奏折上奏朝廷后,得到“配合僧格林沁办理剿匪事宜”的上谕。

毛昶熙在指挥战争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奉行十二条军规和大办乡团的主张。毛昶熙驻军归德,亳州捻军军攻打鹿邑,毛昶熙率领清军赶到,击溃了捻军,接着分路驰剿,九战皆捷。

为官清廉 拒受贿赂

毛昶熙集工部、吏部、礼部、户部、兵部于一身,同僚戏称他是“清官侯”。同治八年,授工部尚书,命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不久后,再兼礼部尚书,翰林院大学士。《清史稿》中记载:“昶熙屡掌文衡,两典会试,凡朝、殿考试,阅卷历二十馀次,士论归之。”在翰林院担任掌院学士期间,曾长期协助皇帝主导国家朝、殿考试,阅卷达二十余次。在封建时代,天下学子及第后,都把主考官视为终身恩师,毛昶熙虽然具有这么大的权势和威望,可他为官清正廉明,从来没有接受过一次贿赂。

“三不留”原则

毛昶熙在世时给自己规定了“三不留”原则:一不留下墨迹,二不留下文稿,三不留下钱财。毛昶熙的父亲毛树棠是清代后期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爱上了书法艺术,练了一手好书法,可他的书法作品只允许“铺墙壁上留两个时辰,然后烧掉”,因而几乎没留一个字给后人。

毛昶熙去世后,没有留下财产给后人,以至于他的后人生活贫困,甚至都不相信毛昶熙曾经官至一品。

古人云,惟俭可以惜福,惟俭可以养廉。毛昶熙一生为官,经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他的两袖清风换来了百姓的爱戴和尊敬,其为人处世、为官从政的铮铮风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信息来源: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

关闭窗口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纪检办公室网  版权所有